轉眼間一年又過去。以下十件公共空間大事,不知大家又記得多少?

這十件事有好有壞,但它們不少均反映出民間監察對公共空間的重要。銅鑼灣的街頭編織能避過被拆的命運,就是網民「成功爭取」的例子。而巿建局維持觀塘重建項目的鵝蛋和水景設計,以至公民廣場的重開,某程度上也歸功於社會輿論對公共空間的監察。

 

第十位: 梳士巴利花園完成改建

圖片來源:拓展公共空間

 

因應新世界中心拆卸重建,梳士巴利花園亦同時在2014年關閉進行改建,並在2017年12月完成。改建後的花園由國際頂級園境設計師James Corner和數位國際和本地設計師設計,設有環形小徑、活動平台、綠化外牆等。中央橢圓形的大草坪是商業區買少見少的草地,而寬闊的階梯亦可欣賞維港景致。洗手間「茅室」設計也充滿心思,外牆有尖沙咀歷史的馬賽克畫,還會播放流水與雀鳥的錄音。

 

第九位: 民間墟市遍地開花

圖片來源:拓展公共空間

 

政府對民間墟市的冷淡態度一直為人垢病,踏入2017年,久違了的街頭墟市經過多個民間團體極力爭取,終於獲議會「開綠燈」通過,在新春期間於深水埗設熟食夜市。新夜市限制雖多,仍吸引了不少市民特地前來到訪。數月後的復活節、中秋節,深水埗再舉行墟市,沒有了不准明火煮食的限制,駐足的人更多,而墟市的常態化亦為日後全面復興街頭墟市及推行相關政策奠下基礎。街頭墟市不單是買賣、進食的地方,更是促進街頭交流的良機。民間墟市重返街頭,能令市民理解到街道也可以是靈活的社交空間。

 

第八位: 銅鑼灣街頭編織險被拆惹公憤 網友要求保留

聖誕欄杆原先於12月10日(周日)拆卸。(圖片來源:拓展公共空間

早前銅鑼灣名店坊 (Fashion Walk) 與 la belle epoque合作,用毛冷編織可愛的聖誕裝飾,為原本平平無奇的欄杆添上鮮豔的毛衣,同時為街道增添節日氣氛。可是名店坊於12月5日於社交平台上撰文指商場收到通知「因有投訴」需於12月10日拆除門外的欄杆編織。事件在網上引起廣大迴響,不少網民感到非常錯愕,並響應網上的呼籲讚好貼文。出帖不足一日,已有2.8萬人讚好及近3000個轉發。後來名店坊公布成功爭取保留展品。雖有人懷疑這是宣傳技倆,但無疑,事件中可看到市民對於無理守舊的「投訴」感到厭倦,而民間力量亦有改變的能力。


第七位: 觀塘重建走數 原本市民提出的鷄蛋和水景設計一度消失

圖片來源:市建局

 

市建局在今年6月向城規會提交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修訂設計方案被指大幅修改,包括取消「鵝蛋形」地標大樓。而公眾休憩用地及綠化空間亦因「有關部門」不希望公園內有水景設計,改為平實設計。結果引起部分市民和觀塘區議會批評新修訂淪為商場式設計,違背社區共識,並譴責市建局繞過諮詢程序。受到社會評擊後,市建局到12月再次提交修改方案,原本鵝蛋型的地標式大樓改為「半蛋」設計,並重新加入梯級式平台花園,以維持原設計神髓。

 

第六位: 旺角商戶抗大媽歌聲敗陣 屋宇署下令拆隔音屏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大媽進駐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演唱,有商戶難忍噪音滋擾,自行於店外行人道安裝垂簾式隔音屏,卻遭屋宇署勒令拆走。有表演人士解釋,其他表現者不斷調高聲量,吸引途人注意,表演團體為避免歌聲被周遭環境蓋過,惟有相應調高聲量,形成「鬥大聲」的惡性循環。此事正正觸及發展公共空間的兩大議題,一是公共空間不足,表演者通通被擠進狹小的地方,惟有加大聲量吸引注意;二是在公共空間設立規矩的問題,當表演活動本身影響其他公共空間使用者,適量管制變得必要。但規矩應由誰制訂,誰執行?維護使用公共空間自由以及保障其他使用者權利之間的界線又應如何界定?相信以上問題未有共識前,類似事件只會越演越烈。

 

第五位: Mr.Wally 被警告『不是香港人,不可以在旺角表演』

圖片來源: Mr.Wally Facebook 專頁

日籍街頭藝人 Mr.Wally 於9月23日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表演時,遭便衣警員以沒有香港身份證為由阻止,聲稱「即使有工作簽證,也不能表演」。翌日警方回覆明報查詢時表示警員只提醒他注意噪音,從未說過「只有拿着香港身分證的人才可以在這裏表演」的說話。不論今次羅生門事件背後的真相如何,有市民質疑「大細超」,認為製造更多噪音的「大媽舞」卻沒有被阻止。旺角行人專用區自有街頭表演以來,一直引起爭議,而發牌制度提出已久,至今仍然沒有深度討論。究竟街頭表演噪音能怎樣規管?怎樣執法才是公平?


來源:
1. Mr. Wally Facebook 專頁

2. 2017年9月24日 明報港聞
日街頭藝人Mr.Wally稱旺角表演被趕:警指本地人方可表演 警:僅提醒注意噪音
https://m.mingpao.com/ins/instantnews/web_tc/article/20170924/s00001/1506264168136

 

第四位: 嘉里酒店不太公共的公共空間

圖片來源:拓展公共空間

 

紅磡碼頭對入,巴士總站對開,於今年四月悄悄然地誕生了一片屬於公眾的草地。

位於平台一樓的草地屬於新開業的嘉里酒店的一部分,是據規劃申請許可中須對公眾開放的公共空間。但由於欠缺明確的指示牌和標識,似乎除了管理方嘉里酒店之外,沒多少人知道原來這是個公共休憩空間。直至八月經由拓展公共空間報導,它的存在才開始受大眾認識。

發展局於2011年發佈《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設計及管理指引》,其中已列明需平衡空間的靈活使用、住戶權益及其他公眾享用空間;然而有媒體指該公共空間被私有化,曾被放置大型遊樂裝置,但裝置只供酒店住客或已購買套票人士享用。而開放至今,規例也越來越多,如剛開放時沒有指明寵物不能進入,但其後卻加了禁止寵物的規定。

相信來年落成的私人發展項目都會包含或多或少的公共空間,但落成之後,如何使公共空間變得更公共一些,平衡私人和公眾的位置,保持它的活力,這是來年我們要面對的課題。

 

第三位: 西環碼頭改建社區園圃 自由空間將成歷史

民間團體反對將西環碼頭改建社區園圃,並在11月中舉行了一場論壇。 (圖片來源: 拓展公共空間)

曾獲選為「最佳由市民開創的空間」的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俗稱西環碼頭), 因景觀開揚和自由度高,一直深受中西區居民喜愛,成為做運動、放狗、茶餘飯後休息的地方,亦吸引不少市民慕名而至。不過,政府在《施政報告》中計劃把西環碼頭的三個空置泊位發展成社區園圃,並將管理權外判予非牟利組織。此計劃公佈後,旋即遭到民間反對。有意見認為,社區園圃只供少部分人使用,扼殺了公共空間的價值,尤其西環碼頭是香港是少有「由下而上」有機地形成的公共空間,過程中亦欠缺公眾參與。故此,民間團體要求政府撤回計劃,保留現時西環碼頭這個彌足珍貴的「公共」空間。

 

第二位: 無公眾空中花園 波鞋街重建被批走數 原構思指建鬧市綠洲  

圖片來源:拓展公共空間

波鞋街重建項目於今年八月正式開放啓用,令市民期待的體育用品城」卻被批評違背承諾,皆因市建局原本擬定興建並向公衆開放的「空中花園」及「體育名人館」並未見蹤影,平台三層商場全用作零售及餐飲用途,天台綠化空間成爲住戶的私人會所,令人憤慨這些動聽的社區構思只能淪爲公關技倆。及後市建局承認項目在2010年受到新制定的發展高度限制,並於2011年向油尖旺區議會提出,而市民卻毫不知情,令人質疑政府於發展問題上與社區溝通不足,亦反映市建局的重建項目忽略社區保育的重要性。

 

第一位: 公民廣場於年底重開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政府行政署於12月27日宣佈,關閉逾3年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即公眾認識的「公民廣場」落實於12月28日重開,並恢復2014年7月關閉前的安排,即公眾可申請於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在該處遊行及集會。

政府總部東翼前地於2011年隨金鐘政府總部落成啓用,而「公民廣場」的名字來自於2012年9月的反國教行動,學民思潮發起佔領政總行動並於東翼前地的旗杆上掛起了「公民廣場」橫額。此後,公民廣場成為了社會運動一個重要的場地及標記,包括2013年10至11月12萬人於公民廣場集會抗議政府拒絕向香港電視發牌及2014年9月,學聯及學民思潮發起的「重奪公民廣場」行動,揭開了雨傘運動的序幕,而公民廣場亦於該年年底起關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兌現10月在施政報告的承諾於年底重開公民廣場,是政府向公眾釋出善意的舉動。可是,有政黨批評申請門檻高,使民間聲音不能更自由地向政府表達。儘管此舉是否真的有助民意傳達仍有待觀察,但起碼也讓公眾能重新享有在政總前的集會空間,展示公共空間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