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集約式城市?

早前於香港2030+的文件中,政府提出數個未來的發展方針及概念,希望能提升香港的宜居性,這些概念之一就是「集約式城市(Compact City)。然而,何為「集約式城市」呢?

集約式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兩位學者Dantzig Saaty 1973提出的,目的是建造一個更有活力,易于溝通,更安全的宜居城市。「集約式城市」經常被視爲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其主要特徵包括高密度,混合用途(例如商住混合),以公共交通以及步行主導發展, 以及高品質的公共空間,也有人會把集中發展中心區域而不發展郊外作爲「集約式城市」的其中一個特徵。由於集約式城市的樓宇密集,鼓勵步行和公共交通發展,因此可以減少汽車的使用。同時,集中發展部分土地可避免郊區地帶受損,因高密度而導致無法建設的私人花園亦能靠提供高質的公共空間來平衡。高質的公共空間,多元的社區環境和適合步行的環境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給城市添加活力。因此「集約式城市」的概念被定義為可持續的,尤其是對人口稠密,房屋需求極大的城市的規劃。下文將會以巴黎和紐約曼哈頓作例子來展現「集約式城市」的概念如何在城市設計中實踐。

「集約式城市」例子

法國巴黎

巴黎的發展中心是羅浮宮、聖母院等所在的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以西堤島為中心向外發展,樓宇密度頗高。著名的地標包括埃菲爾鐵塔,羅浮宮,香榭麗舍大道等等,若曾到訪巴黎,肯定會對這些景點之間的距離之近印象深刻。事實上,巴黎是一個非常適合步行的城市,大部分的行人路建設得相當寬敞,綠樹成蔭。而且地標之間距離頗近,從一個地鐵站走道另一個地鐵站也只需要約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的路程。加上許多住宅區建築都屬於了底層商業,樓上居住的混合用途,並不需要走很遠去購買生活所需用品。步行途中,店舖的存在為城市更添幾分活力。同時,除了步行,巴黎的地下鐵路線亦十分發達,覆蓋範圍頗廣。通過地鐵,市民能方便快捷地達到目的地,因而可減少汽車的使用。

總體而言,巴黎的可步行性(Walkability)相當高,公共交通建設完善,建築密度高且頗多混合用途,城市的設計相當符合「集約式城市」的概念

(Photo Source: Hermion Au)

美國紐約曼哈頓

曼哈頓,紐約的中心區域,正是以其高密度風格聞名。除了座落於曼哈頓中心的中央公園以外,每隔數個街口,就會有尺寸各異的街邊公園。這些公園有大量植物,都保養得當,亦有長椅供人休息,環境怡人,算是頗為高質的公共空間。除此以外,曼哈頓的道路設計以網格設計(Grid System)為主,有許多交叉點可以讓行人停留並產生交流,而且非常具可透性(Permeability)。以數字命名街道的方法配合網格系統,令行人可以更輕易地在曼哈頓中尋找道路,大量公園建構的綠色網絡更是可優化行人的步行經驗。不光是步行經驗,紐約市的地鐵系統完善,曼哈頓區內的路線更十分複雜,可以輕易地使用地鐵從曼哈頓去到紐約的不同角落。

曼哈頓的設計含括了密集式的發展,高質量的公共空間以及道路設計,可步行性、易讀性(Legibility)、以及可透性都相當高,同時,也符合集約式城市」的發展概念。

(Photo Source: Hermion Au)

香港 -「集約式城市」何去何從?

作為一個人口稠密,房屋需求不斷上升的城市,「集約式城市」的概念似乎非常適合運用在香港。和巴黎與倫敦曼哈頓區比較,香港已有的「集約式城市」條件為高密度和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然而似乎在可步行性和公共空間的品質上還需多加留意。事實上,一些現存的香港社區中已經自然地發展出一些小型的「集約式城市」模型,比如說大埔四里,高密度的商住混合,風車形狀的四條步行街把人們自然地聚集在中心的公共空間中,形成極具活力的社區型態。

然而,如何把「集約式城市」這個概念套用在整個香港?政府該如何從社區層次入手,讓更多社區可以自發地成長為一個宜居的社區?政府的發展是否可以參考這些現有社區不論是物理形態上,或是社區形態上的成功之處, 並成功的運用在其他社區上? 這些都是未知之數

也許,我們可以參考現有的與集約式城市」相關的城市設計概念,建立一套評估框架以便下一步的發展。這些概念包括:

  • 可步行性
    • 城市道路的設計是否安全便捷
    • 有沒有專門為行人設計的街道
    • 四週的環境是否吸引行人…等
  • 密度
    • 城市的建築密度是否足夠以容許行人或公共交通方便來往
    • 人口密度的比例是否合適…等
  • 混合使用
    • 建築用途是否足夠多元化
    • 居民是否可以在居住範圍內找到需要的商店…等

大埔四里的道路型態 (Image Source: Henry Li)

另外,亦有許多其他概念如可讀性,可穿透性等會影響「集約式城市」的成功與否,同時,這個評估框架也需要配合香港的環境以便進一步的分析。最後,但也是最重要,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

集約式城市」並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政府應該如何調整以令其可以適用於香港獨有的文化和環境上呢?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單純的「複製與張貼」,把香港變成另一個巴黎或者另一個曼哈頓。我們需要考慮香港現有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根據市民的生活模式和香港各個現有社區的特性,調整相對應的政策。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保留香港特色,歷史和文化,並真正回應市民需求的,香港獨有的「集約式城市」設計方針和發展模式。

文/Hermion 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