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國居住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感觸特別多,在別人眼中的日常在你眼𥚃通通都顯得新觧。有些小細節你是能夠具體的描述出來:例如每個女生出門前必定會禮貌性的化妝,這是一種尊重場合同時尊重自己的禮儀;又或是當巴士到站時必定會讓老人家先上。偏偏有些細節是你無法用任何方言去表達,這種感覺上的日常不怎樣明顯,卻是骨子𥚃能感受到的分別,白一點說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文化跟生活的關連之大不能一言盡說。對比不同地方不同人的生活態度,當中很多解不通的事情歸根究底,就是文化惹的禍。

慶幸周末有那麼一點時間,決定從瑞典的Stockholm飛到旁邊芬蘭的Helsinki走走,順便跟朋友聚聚舊。交流學習就是有這麼一點好處,背着學習的名義,更應該的是感受一下當地的生活,欣賞身邊經常忽視的一事一物。拿着一個背包就這樣出發,一個沒有太多考慮的決定,伴隨的就那麼一片爽朗的心景;人生中又有多少次能夠這樣豁然放下一切顧慮的機會?大約早上的11時我來到了著名的Hakaniemi Market Square。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片海港對出頗大的平地,一艘艘觀光船停泊在岸上,而離岸邊不遠處有個小型的市集,吃的穿的或是刻意標高了價錢的飾品手信都有。逛着逛着,很容易就會發現到市集的除了是遊客外,也有不少數的是當地人。有的推着嬰兒車靜靜地穿過市集,她並沒有要買個什麼,只是想在難得的放晴下散個步;還有些年紀老邁的伴侶手牽着手,寒冬底下卻是映着兩顆灼熱一致的心。轉頭一看,三名白領男士在眼廉下走過,他們各自手𥚃拿着咖啡,一同走到碼頭對出的長椅上坐下來。除了他們以外,好幾張長椅上都坐滿了衣冠楚楚的上班一族。其實也難怪,在冬天的這幾個月份𥚃,要看到藍天太陽的日子真的寥寥可數。話雖如此,有必要有興致到在戶外享用午餐嗎?及後我的朋友也終於來到,我們再在附近來回走了幾趟,就趕緊登上觀光船,再往長椅那邊瞄一下,他們依舊三五成羣的坐着聊着。

Hakaniemi Market Square對出的風景

那畫面在我腦海中一直重複播放,不知為何這種施施然享受午餐的生活態度,跟我以往對歐洲生活的刻板印象竟不謀而合。這種在骨子𥚃散發出來的優閑的生活態度,就是文化和整個城市成長下來所結的果。不只是在Hakaniemi Market Square看到的情景,北歐人普遍來說都懂得跟環境互動。他們願意將活動的地點放到戶外,儘管只是一杯小酒,一份甜點,管它有沒有坐位,把聊天聯誼的活動放到室外彷佛就是個先天下來大家都擁有的共識。

當然,這樣一個結論的背後,牽連着的是無止境的因素和連繫。別人的城市地方大平地多,社會架構更人性化,上班時間固定且適當、生活水平雖然高卻有完善的福利制度,不致於要花10年的時間去換取一份首期。相反在香港的體制下,工作過後只有更多的擔憂和瑣碎事情要管理,加班好幾小時後,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家,腦海𥚃卻是盤算着明天的工作流程。在這一切不利的因素環境下,要達到這種在工餘時間享受環境的模式確實不容易,也不實際。

但若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你可以每天只工作6小時,下班後不用管着公司的大小二事,你容許自己有片刻的休息嗎?或是你骨子𥚃會猶疑人家在你享有應得的休息同時,繼續如常拼命工作,然後就不知道那天突然的到來,比你爬到更前的位置?這種拼著死命的工作節奏來自一種對生活現狀的不安全感。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城市𥚃,競爭使你不斷死勁地向前爬,不至於被後浪推倒,可你也就從此不再懂得欣賞沿途風景的美。這一切一切,就是香港多年來在國際環境影響底下的成長和蛻變,塑造出來的一種文化。

還不是文化惹的禍。

我們經常說要改善公共空間,增加認識環境的機會,我並沒有否認其達到的功用,但是香港人根底𥚃懂得放鬆嗎?這種對生活的不安全感會隨着環境的改變而消除嗎?我不曉得。在這樣一個文化層面下的問題,擁有完善的公共休憩空間與使用者能否好好善用,何者是雞,何者是雞蛋呢?

Hakaniemi Market Square對出的風景

文/Edmond L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