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1

無可置疑,並不是很多香港人都經常在公共空間流連。這是因為我們不夠公共空間嗎?我想並不一定。在香港人煙綢密的市區中(如中環及尖沙咀),公共空間其實隨處可見,只是人們沒有留意、也沒有興趣去留意;即使留意了,也未必會留下來逛逛坐坐。那麼,為何香港的公共空間好像總是沒有甚麼活力?為何大多數人都寧願逛有空調的商場,或乾脆留在家裡?

每當我跟我的朋友 建議到公共空間去「hea」時,他們大多「撒手擰頭」,通常的反應是:

「太熱」
「唔想被蚊咬」
「唔想曬黑」
「太多阿伯」
「座位污糟」

他們的想法絕對能夠理解。誰會想烈日當空在公園忍受炎熱的天氣?嗜白的香港女孩又怎會願意在陽光下暴曬?又有誰會喜歡被蚊蟲滋擾呢?

公共空間的大前題在於它的「公共性」。因此公共空間最重要的是能滿足人的需要。根據上述朋友的回應,我們大概可推斷出一個成功的香港公共空間需要甚麼,例如是舒適的氣溫、防蚊的措施、不同年齡的使用者等等。要設計一個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間,無可厚非要了解當區的文化環境及社會需要,但如何設計不是本文的重點。我想指出的反而是設計應有的心態—就是勇於幻想!例如,我曾偶爾有個奇想,幻想在像旺角般的鬧市中,其實可以有像這樣的一個公共空間:

在2010年,我參觀了上海世博會,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馬德里案例館中,我見識到「空氣樹」(Air Tree)。此「樹」其實是鋼造的「城市傢俱」(Urban Furniture),配備了太陽能板以提供能源予一個巨大的風扇,能自給自足。就這樣,它與上海的天氣就即時連接起來,能自動調節百葉窗以提供最舒適的室內氣溫1。此外,「樹」內放置了很多色彩繽紛的座椅,更不時有各類的表演,途人往往都會被這些吸引來看看「樹」裏的乾坤。試想像如果我們把這些「空氣樹」去取替旺角許多的迷你休憩處,整個社區景觀豈不是更具吸引力?對於我們這些經常去旺角「蒲」而又常想在附近找一個免費「Hea點」的人,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再者,「空氣樹」本身亦能輕易解決很多以上朋友所提出的憂慮,可說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型公共空間。

當然,這設計在香港是否可行乃是未知之數,我亦不是要為「空氣樹」賣廣告。我只是想說膽創新往往是成功的第一步,同時我亦相信,只要多花心思,香港人的創意思維定能設計出優質的公共空間。因此,我們不應把上述常從朋友聽到的意見看作成不可逾越的障礙,而是應該正視問題。畢竟,你說香港夏天天氣炎熱是無可避免,但誰說公共空間一定是個戶外公園呢? 公共空間不可以是商店林立的有蓋廣場嗎?我們不只應跟著傳統的設計標準來構想公共空間 ,有了樹木、水體和座位但沒有細心研究其設計、數量、擺放位置等的話,也並不一定代表那個就會是個成功的公共空間。

我們應衝出傳統的框框,認真了解每一地方的用家究竟需要甚麼,另外又應從多角度思考一下有甚麼環境/文化/建築上的因素將令到一個公共空間的吸引力增加或降低,去認真想想每一個細節。同時,我們也不應該把在某某地方成功的公共空間盲目複製。由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價值觀不同,一個非常成功的意大利田野廣場巴黎海灘可能並不適合香港。例如很多西方人都愛曬太陽,而且天氣亦可能較怡人,一個樹蔭不多的廣場也可以很受歡迎,但對香港人來說,這卻未必是很吸引。故此,每個地方都應以「原創」的心態去設計,才能確保那是「屬於本地」的公共空間。

在擁擠的香港,要找土地去建造全新的大型公共空間未必容易,但其實一個細小但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已可大大勝過十個廣大但死寂的公園。因此,要創造出香港人喜愛的公共空間並不困難。土地面積還是其次,最重要還是大家多花一點心思、創意及勇氣!

文: KC

參考資料:
  1. 世博網 (2009年) 。“竹屋”和”空氣樹”的故事——城市最佳實踐區馬德里案例。上海世博。

請參看立場、版權及免責聲明

20111103_1l空氣樹體積不大卻有無窮的潛能,適合擁擠的香港。(攝於2010年8月)

20111103_2l空氣樹裏巨大的風扇,十分涼快 (攝於2010年8月)

20111103_3l座椅色彩繽紛,並能讓人隨意搬放。(攝於2010年8月)

20111103_5l上海世博會中四處都有噴霧裝置,幫途人降溫。(攝於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