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為鼓勵成長發展的遊樂場

生活在緊湊繁忙的城市中,社區附近的遊樂場大概就是小朋友能夠最接近自然和「歷險」的地方。這裡隔離外界交通和混亂可以隨意奔跑,更重要的是在遊樂場他們可以探索自己的體能和周邊環境。如何去設計及管理這些遊樂空間將會對小朋友的成長與發展有重大關係。

小朋友們總會被高度和速度的體驗吸引,例子可見於最近熱門的香港公園遊樂場長管道滑梯。在康文處決定移除設施後經過社區團體極力爭取重開,約4米高的管道滑梯周邊建起了防攀爬圍欄,甚至配有保安人員看守。關於滑梯的設置以及其保安程度的必要性一直是公共討論的議題,同時有著支持和反對的看法和理據。

通過在地考察並與使用者訪談,我們嘗試瞭解其中爭議。最熱衷於長滑梯的多為6-8歲的男孩,於考察期間是有數次因為滑行速度太快而跌倒在地上,可是並沒有任何具體意外損傷。與在場的父母交談後,發現大部分父母並不擔心滑梯的安全性,但也不介意在場但保安人員。也許是因為近來的爭議,在場的保安人員均迴避我們的提問。

安全第一的兒童遊樂場?

那是因為什麼原因需要這樣的高度保安(保護)?我們試著從三個角度去瞭解遊樂場的「安全保障」問題,同時提出為小朋友設計公共空間的一些思考。

兒童遊樂場當然是要確保兒童安全。現在的公園/遊樂場均設有橡膠地板,連遊樂設施也都是「安全」塑料製造的,那其實我們對於兒童遊玩究竟需要多少「保護」?從觀察及訪談得知,長滑梯並不見得有什麼潛在高度危險,反而是成為熱門設施後管理者決定配置保安人員維持跌序,並檢查使用者年齡高度符合要求。其實除了具體「正規」使用以外,遊樂場往往是小朋友能夠「自由」選擇如何玩耍的地方;甚至當孩子之間出現小矛盾,也可以是訓練小朋友與人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另一層面的考量是關於遊樂場設計。每當公共場所發生任何爭議,矛頭通常是指向「設計不周」。可是,不同於國外比較多以公開競賽設計各大小公共空間,康文署管轄場地的設計流程通常是內部定案的。過程中回應行政部門執行考慮多於研究使用者需求及影響,結果一般得出來相對保守(安全)的設計。這樣的設計配合「高度保安」有時候會變成孩子探索的阻礙,可能並非故意但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間設計的目的與初衷理應是為鼓勵小朋友活動發展。

最後我們也嘗試從場地管理的角度設想。香港公共事務管理出名效率高,以最便捷的方法「解決問題」。 公園管理者大概是埋首於各種管理執行程序而很少實際觀察使用情況,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導致大量警告標語/圍欄,甚至是保安專員看守一個簡單的兒童遊樂場。看似是成功的管理手段回應安全保障,卻犧牲了公共空間的可能性。當然保障後期「免責」也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可是公共空間管理者似乎有需要承擔 打造有意義的城市環境 的更大責任。

為鼓勵成長發展的遊樂場

有時候我們會忘記為什麼要有城市公共空間。提供給小朋友的公共空間應該不只是為了滿足城市規劃指標,甚至不只是(雖然非常有理)讓孩子「放電」的地方,而應是具備更大的潛力及功能,引導兒童成長發展的重要場所。

遊樂場是小朋友探索鍛鍊動態技能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習與人溝通互動的社交場合,更理想的是能夠激發創意發展的場所。一旦我們能夠對於設立城市公共空間的目的有著共同理解,接下來該有的討論則是關於怎樣的遊樂空間最能夠支持兒童多元發展成長。小朋友需要有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周邊環境而不用害怕或有可能的小損傷,過多的「安全考慮」大概是來自我們成年人和家長的擔憂。

小朋友可以隨意攀爬及跌倒的遊樂場 (左:紐約Governer’s Island兒童遊樂場/右:上海靜安雕塑公園)

公共空間議題的討論並不在於得到單一的「萬全方案」。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拆解事件不是為了找出誰是責任元兇,而是希望通過各類提問來開啟對話探討問題核心。也許作為市民和家長我們可以稍微放鬆一下現今對小孩的過度保護,兒童公共空間的管理者也可以免於過分擔憂指責而多作出不同嘗試。成功的公共空間,在於各持份者(使用者/設計者/管理人員)能夠開放探討場所設計的具體功能與目的,下一步則可以為這緊湊城市內生活的小朋友們建設更好的發展空間。

備註:政府或康文署並沒有相關的兒童遊樂場空間指引,關於兒童發展場所可參考智樂兒童遊樂協會(www.playright.org.hk)的研究和建議。

外地兒童遊樂場照片/文字:Melody Yiu

香港公園遊樂場照片及調研訪談:Ruby F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