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我識條鐵咩?
有人覺得藝術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是一種要有高鑑賞力才會懂的東西。亦有人覺得藝術離日常生活很遠,望塵莫及,需要特意抽時間乘車去藝術館或展覽館才有機會接觸的一個範疇。近來的戶外藝術項目「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讓我思考:藝術,是否只有一種呈現方式?是否一定要看懂蒙羅麗莎的微笑,中國古代的青花瓷,才能跟人家說我喜歡藝術?
有一門藝術叫做「公共藝術」(Public Art)
從字面上,公共藝術可以理解存為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品,最常令人聯想起的就是街上的雕塑,或者是某藝術家設計的裝置藝術等。不管是那一個想像,它們都是一個物理性上的存在,旨在表達創作者的想法。其實,這種單向關係,只是狹義上的解釋。公共藝術另一個深層意義在於受眾與藝術品在一個特定空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雙向的交流和脈動為那個空間帶來的影響。
好看的公共藝術
「城市藝裳計劃:藝滿階梯」是由香港藝術館籌劃的戶外藝術項目,以館藏花卉內容的作品,配合四季主題,裝飾全港14個文娛康樂場地的20條階梯,市民合共可欣賞80個不同設計。
裝飾頓時讓平平無奇的長梯變得充滿生氣。(攝於城門谷公園)
花卉樓梯讓空間變得眼前一亮。(攝於前往城門谷運勳場的長梯)
(攝於美孚西鐵站前的長梯)
可是,單單粉飾樓梯帶來的迴響有限,畢竟它只是為視覺帶來衝擊,對於使用樓梯的人來說,實質上樓梯的功能並沒有太大改變或讓人覺得更有趣玩味。
正前文所言,單向式的藝術未必讓大眾留下深刻印像,但是次活動延伸出來的工作坊,也算是彌補了這個不足。
樓梯上種一盤鳥語花香【藝術工作坊(三)】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這是現場派發的紀念品- 三款不同植物的種子。(攝於2017年4月30日)
小樹林工作坊(攝於2017年4月30日 香港文化中心路天廣場)
小樹林工作坊讓參加者自製山水攦設。
工作人員耐心講解製作過程。(攝於2017年4月30日 香港文化中心路天廣場)
一家三口樂也融融享受週末。(攝於2017年4月30日 香港文化中心路天廣場)
另一個工作坊-斜坡草,參加者親手做一角小石屎斜坡,在斜坡中的小洞長一盆青綠。(攝於2017年4月30日 香港文化中心路天廣場)
這個石屎小斜坡的角度是參考一般公園樓梯的斜度,如果每一個階級都擺放這個小斜坡,便會真實的綠化整條樓梯。(攝於2017年4月30日 香港文化中心路天廣場)
其實在世界各地也不乏相類似的公共藝術,例如在德國柏林每年一度的Festival of Lights,每逢十月都會將柏林主要的廣場、地標、大廈、紀念碑等來個大變身,以光影和音樂來細說這個城市的歷史。一到表演時,大家都聚集在廣場裡,好不興奮。這是另一種好看且稍有深度的公共藝術,用來向遊客推廣城市及凝聚本土市民的情感。
攝於2015年10月,德國柏林Potsdamer Platz
好玩的公共藝術
加拿大蒙特利爾設計工作室Daily tous les jours,善於及專門設計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及與周邊環境互動的裝置藝術,旨在激發大家對於生活和空間的想像及可能性。他們其中有一個項目叫做The Swing,在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間擺放由工作室設計的鞦韆。這個鞦韆的特別之處在於每個鞦韆在盪的時候都會發出不同音調,玩的人需要互相配合,用身體的擺動來奏出樂章。鞦韆是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都有的兒時會憶,這個裝置很容易能凝聚人們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當刻建立的互動促成了他們對於身處的公共空間的回憶和歸屬感。
The Swing (圖片來源:http://www.dailytouslesjours.com/)
激發思考的公共藝術
另一種有意思的藝術品是跟歷史有關係,例如位於柏林市中心的Holocaust Memorial,由美國著名建築師Peter Eisenman設計,目的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大屠殺事件。場地豎立了2711塊不同高度的混凝土板塊,形成了一個紀念廣場。身處在不同位置感受到的波浪混凝土板塊群都不一樣,這種物料本質的剛強與它的排到方式的不確定性形成強烈的對比,要親身到現場才可以感受到當中的孤獨和無助感。這種開放而抽像的紀念形式有別於一般的紀念碑,它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用刺激人們五官感覺的方法去紀念震驚世人的歷史事件。
攝於2015年10月 Holocaust Memorial
柏林另一個值得去的地方就是東面柏林圍牆的East Side Gallery。牆上101幅塗鴉是由世界各地不同藝術家於1990創作畫上的。塗鴉是一種街頭藝術,反映了當地城市的人民生活和精神;同樣地,畫在柏林圍牆上的塗鴉,就象徵了柏林圍牆倒下後民眾對於未來的雀躍和展望,在藝術之上多了一層歷史意義。
攝於2015年10月 其中一幅在柏林圍牆上的塗鴉
人- 公共藝術的一部分
藝術,不只有一個表現形式,正如一個故事可以用電影、歌曲,歌劇、舞台劇、甚至默劇來表達。公共藝術也不一定是一個死物,等待別人在欣賞。人,除了是受眾,亦可以是表演者,成為藝術媒介的一部分。每年的七月十二日,在北愛爾蘭都會有一場盛大的巡遊,來慶祝由Kings William III 帶領新教徒擊敗當昤執政的James II領軍的天主教徒,此役象徵開啟宗教信仰的自由。
巡遊樂隊認真的步操中。(攝於2016年7月12日貝爾法斯特市中心)
巡遊樂隊演奏中。(攝於2016年7月12日貝爾法斯特市中心)
民眾熱烈期待著巡遊樂隊的來臨。(攝於2016年7月12日貝爾法斯特市中心)
每分每秒都在變化的藝術
街頭表演是公共空間中的活藝術,表演者要因應觀眾的反應來作出回應,當下大家的情緒互相傳遞,營造高漲的氛圍。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流,此刻在這空間產生火花,繼而讓參與者留下美好的回憶,過後大家帶著表演餘韻滿足的離去。
在台灣台中市的草悟道,便是周末台中街頭藝人的表演舞台,當中不乏歌唱表演、市集、甚至雜耍,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攝於2017年4月9日 草悟道
攝於2017年4月9日 草悟道